過了黃河之後,李璋他們就沿著河岸一路向東北而行,值得一提的是,大宋這個時期的黃河走向與後世大不相同,王莽時期黃河改口,河水泛濫近六十年,最終經過治理才形成了東漢大河,但到了唐宋時期,因為下遊河口段淤高,排泄不暢,曾出現多次決口,導致黃河也數次改道,入海口也不是後世的山東東營,而是山東的濱縣一帶,後來甚至還從天津入海。
李璋前世時也沒少來過黃河這裡,但大宋這個時代的黃河卻讓他感覺十分的陌生,後世的一些城鎮位置,現在卻是一片汪洋,這讓李璋也不由得生出幾分滄海桑田之感。
沿著黃河走了一段後,李璋他們也來到了河北西路,隨後脫離黃河沿線北上,很快就到達了真定府,也就是後世的石家莊,這一路上他們也十分辛苦,雖然路上有驛館接待,但路上寒風凜冽,李璋雖然坐在馬車裡,但依然感覺冷的要命,至於那些護送的將士就更辛苦了。
就像上次去西北一樣,李璋這一路也在觀察著大宋百姓的生活情況,相比西北那邊,河北這邊的百姓生活條件倒是要好一些,主要是簽訂了澶淵之盟後,遼國不再大規模的南下,雖然邊境時不時還會有小股的遼國打草谷,但大體上兩國還保持著和平,所以河北這邊的百姓也得到休養生息,生活條件比西北那邊強上許多。
不過河北和西北一樣,田地中種植的主要是小麥,土豆這種高產的新作物並沒有種植,這是因為劉娥擔心土豆流到遼國去,從而增強遼國的國力,畢竟遼國也生活著不少的漢人,他們平時也種植莊稼,嚴格上來說,遼國已經從一個遊牧國家,變成一個半農耕國家,這也是契丹打破遊牧民族的魔咒,從而得享兩百多年國運的主要原因。
真定府是大宋在河北的軍事重鎮,為了防備遼國的再次南下,這裡也駐紮著重兵,雖然兩國有盟約,但大宋這邊也不敢放鬆,畢竟在失去了燕雲後,遼軍中若是南下,幾乎是一馬平川,所以大宋只能駐紮著大量的兵馬防備遼國。
也正是因為上面這個原因,所以李璋這一路上見到不少軍事重鎮,裡面大都駐紮著不少的河北邊軍,聽說當檀淵之盟前,河北一帶駐紮的邊軍甚至一度超過百萬,而現在已經削減了許多,這也算是檀淵之盟帶來的一個好處吧。
使團一路上都有人接待,有時候更是直接住到軍營里,而就在使團來到一個名叫遂城的邊境小城時,李璋卻露出高興的神色,因為這裡是河北火槍軍的駐地,呼延守信就駐紮在這裡。
「哈哈哈哈~,李兄,沒想到你竟然來我們這裡了!」果然,當使團來到遂城的城門外時,只見呼延守信一騎飛奔而來大笑道,李璋也激動的跳下馬車,他鄉遇故知,可謂是人生三喜之一。
「呼延兄,你最近怎麼樣,有沒有和遼軍交過手?」李璋與呼延守信寒暄過後,隨後就開口問道。
「唉,契丹人現在學聰明了,今天沒能撈到什麼大魚,不過這些先不說了,我已經在城中設下酒宴,咱們邊吃邊聊!」呼延守信說到這裡也立刻請李璋入城,而李璋也讓使團的人跟上。
「李都尉還真是交遊廣闊,竟然在邊境中也有熟人!」這時使團中的富弼看著李璋和呼延守信的背影,當下也不禁十分驚訝的道。
富弼和李璋雖然認識的時間不久,但他對李璋的事跡也早就有所聽聞,再加上這一路上的交流,更讓他對李璋十分佩服,甚至他還曾經暗中想過,如果大宋的外戚都能像李璋這樣,恐怕就沒他們這些官員什麼事了。
進到遂城後,呼延守信立刻讓人安排使團在城中休息,隨後又宴請李璋與富弼等使團的重要人員,趁著富弼等人安排使團入住的機會,呼延守信也與李璋聊了許多,主要是他打聽京城那邊的情況,特別是武學那邊,因為他想讓武學分給他一批學員,畢竟他手下的火槍軍更有是需要人的時候。
另外呼延守信也知道李璋之前被囚禁的事,甚至他之前還寫信給他的父親呼延必顯,讓他與曹瑋聯名向劉娥求情,可惜劉娥根本沒有採納,現在李璋被放出來,他也比任何人都高興。
「呼延兄,遼國最近怎麼樣,聽說遼國那邊發生了叛亂,沒有影響到咱們這邊吧?」李璋回答過呼延守信的詢問後,這才開口向他打聽起遼國的情況,他這次出使遼國,自然要多了解一些遼國的情報,也算是有備無患。
「嘿!提起這件事我就生氣,渤海人大延琳叛亂,遼國內部也是亂成一團,當時我們這邊不少人都覺得是個出兵的好機會,於是就聯名向朝廷上書,結果卻是泥牛入海,沒有朝廷的命令,我們連調兵的權力都沒有,只能坐視著這個大好機會慢慢消失,現在大延琳的叛亂已經被剿滅,遼國那邊雖然還有些亂,但已經不足為慮了。」呼延守信當下也氣的一捶大腿道。
「叛亂被平息了,怎麼這麼快?」李璋聽到這個消息也是一愣,隨後也一臉惋惜的道。
「本來大延琳的叛亂就像是滾雪團似的,在遼國內部越滾越大,結果遼國皇帝竟然直接下令,將他們駐紮在南京的精銳調去平叛,連我們對面的遼國守軍都少了大半,這幫人是遼國最精銳的大軍,區區一個大延琳自然不是對手,再加上大延琳內部有人投敵,打開了遼國東京的大門,結果東京城破,大延琳也被抓住,叛亂自然也就平息了下來。」呼延守信再次開口道。
遼國有東西南北中五京,中京大定府為遼國首都,而其它四京為陪都,南京析津府就在大宋的對面,也是遼國的軍事重鎮,裡面駐紮著防備大宋的重兵,輕易不會離開,可是這次為了平定大延琳之亂,耶律隆緒竟然冒著風險將南京的大軍調走,這也給了大宋一個絕好的機會,可惜這個機會卻平白錯過了。
第三百九十章 遂城(上)